员工文苑

光岳楼散记

来源:第二工程事业部 袁方华 2024-08-12 查看: 100

摘要: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,如同一条蜿蜒的玉带,轻轻绕过了聊城的西侧,而元代会通河的贯通,更是将这片土地深深地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脉之中。东昌古城东部,河水悠悠,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与文化的交流,这方水土,孕育出了光岳楼这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
浩瀚的历史长河中,总有一些城池或者建筑,以其独有的风姿与故事,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与现在。

聊城与光岳楼,便是这样一对穿越时空的伴侣,它们相依相偎,共同编织着一段段关于水、城、楼与人的千古佳话。

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,如同一条蜿蜒的玉带,轻轻绕过了聊城的西侧,而元代会通河的贯通,更是将这片土地深深地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脉之中。东昌古城东部,河水悠悠,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与文化的交流,这方水土,孕育出了光岳楼这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
光岳楼,这座屹立于聊城市东昌府古城区的最高建筑,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,以它那六百五十年的沉稳与坚韧,静静地注视着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变迁。它不仅是聊城的地标,更是中华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瑰宝,被誉为“千里运河第一楼”。

走进东昌古城,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,回到了那个车水马龙、商贾云集的年代。光岳楼,便是这古城中最引人注目的存在。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的雄姿,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那份跨越世纪的庄重与辉煌。楼高三十三米,底边亦是三十三米,这九丈九尺的高度,不仅是对建筑技艺的极致追求,更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尊重。登上楼顶,极目远眺,整个聊城古城的美景尽收眼底,城中有水,水中有城,一幅动人的江北水城画卷缓缓展开,令人心旷神怡,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。光岳楼的历史,更是一部建筑史书。它初建于明洪武七年(公元1374年),起初是为了“瞭望敌情,报时报警”的军事需要而建。随着岁月的流逝,它逐渐成为了文人墨客、帝王将相竞相登临的胜地。

明弘治年间,西平人士李赞在登临光岳楼后,被其雄伟壮观所震撼,遂与太守金天锡商议,将其更名为“光岳楼”,寓意其近鲁有光于岱岳,从此,“光岳楼”之名便流传开来,成为了这座楼阁的正式称谓。六百五十年的风雨洗礼,光岳楼历经多次修缮,但始终保持着初建时的风貌与神韵。它的建筑构件,大部分仍是初建时的原物,砖台、重檐、十字脊内部置空井等设计,仍袭宋元楼阁遗制;柱础、斗拱等细部构造,也上承唐宋以来的传统做法,同时也融合了明初建筑的特色,开“官式”建筑之先河。

康熙皇帝四次登楼,御题匾额“神光钟瑛”;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,六次登楼,御题匾额“光岳楼”,并将其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。这些御笔题词,不仅为光岳楼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与荣耀,也见证了它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如今的光岳楼,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瞭望台或文人雅士的聚会之所,它更多地成为了人们探寻历史、感受文化的窗口。

每当晨曦初照或夕阳西下之时,游人络绎不绝,或登高望远、或驻足留影、或细细品味那些刻写在砖石之间的历史痕迹。光岳楼与大运河的交织与融合,不仅展现了聊城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,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。

未来的日子里,光岳楼屹立如昔;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传承与发扬光岳楼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历史智慧。让光岳楼的韵律与运河畔的聊城史诗,永远回响在历史的长廊之中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与纽带。

上一条: 下一条:
版权所有:鲁西集团 鲁ICP备10203139号-2
x

官方微信